夜
小
中
大
吳和解朔立刻附和。
羊舌肸想了想也出言附和,一副元戎說什麼都對的模樣。
近期遭到孤立的魏絳繼續閉嘴。
老魏家最近的日子不好過,想靠攏向范氏遭到拒絕,跟荀氏(中行氏)和趙氏陷入一種競爭關係。
魏氏雖然是姬姓,然而他們並不是從晉國公族中脫離出去的一支。
他們曾經也是一國的公族,祖上是周文王(姬昌)的第十五子,周武王(姬發)的異母弟弟。周武王滅商朝後,受封在了畢地(陝西咸陽一代),也就成了眾多諸侯國之一的畢國。
這個畢國是什麼時候亡的?大約是在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651年之間吧。
遭到西戎滅亡的畢國,一國之君的子嗣四散逃命,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在亡國後投奔到晉國,晉獻公讓他做大夫。
畢萬屢次隨晉獻公出征,軍功卓著,於是晉獻公封畢萬於「魏」,自此世界上多了一個嶄新的晉國魏氏。
為什麼要有「嶄新的」這個用詞?原來也有一個魏國,遭到晉國所滅,在「不絕人祀」的規則下,魏國的公族仍然為魏氏生活在「魏」地。
後面晉國取消了魏國魏氏的食邑,才有了畢國公族後裔這一支成了晉國的魏氏。
這個「魏」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字,喻「巍巍高大也」。選國號的話,「魏」其實很合適的。
呂武將荀氏(中行氏)、魏氏和趙氏丟到晉國東面,打從事實上讓三家陷入一種競爭的關係之中。
在這種競爭關係下,三家又給分成了兩個陣營。
中行吳和趙武都是跟在呂武身後混的「卿」,很多時候需要遵從呂武的指示採取一些選擇,天然上的關係也就更近一些。
魏氏則是因為魏絳成為家主而跟陰氏分道揚鑣,不管陰氏是怎麼來定義這一次事情,荀氏(中行氏)和趙氏哪怕僅是做給呂武看,也不可能跟魏氏哥兩好。
荀氏(中行氏)、趙氏和解氏礙於陰氏不想跟魏氏走得太近。
范氏處在需要得到呂武鼎力支持的狀態,除非魏氏付出的代價足夠,要不然憑什麼讓范氏給呂武添堵?
剛剛成為卿位家族的羊舌氏,他們不受到其餘卿位家族的待見,更不敢多冒頭了,也就沒可能跟魏氏走到一塊。
卿位家族不待見魏氏?其餘的中小貴族也就看到了靠攏向魏氏的風險。
他們生活在哪?生活在晉國啊!
近數十年來,哪一個遭到孤立的卿位家族能落得個好?
中小貴族可不想魏氏在某天出事時,一塊跟着魏氏陪葬,肯定是要遠離魏氏的咯。
所以,呂武壓根就沒有對魏氏干點什麼,也沒有指使或嚇唬哪個家族,還是讓老魏家現在陷入外部交際一種舉步維艱的狀態。
讓呂武主動去對魏氏示好?
幹了那種事情,是不是也就等於誰都能跟陰氏上一刻是朋友,下一秒能無代價變成陌路?世界上沒有這種道理的。
呂武不主動針對魏氏,交際上是一種正常情況,屬於好聚好散。
兩個家族互相背離之後,這家再去給那家站台,還互相背離幹什麼?
近期魏氏跟陰氏出現了什麼矛盾?主要是解氏跟魏氏出現了水源糾紛。
解氏從晉國腹地搬家到西邊是呂武和魏琦的共同決定,劃出「大荔」那邊的一大塊地給予解氏,使得解氏跟陰氏和魏氏同時成了鄰居。
後來,呂武先謀得了「侯麗」的控制權,又近一步拉了解氏一把,作為中間人讓荀氏將西邊的封地有代價轉給了解氏。
問題就出在解氏從荀氏獲得的封地上面。那塊地是洛水下游邊上,解氏大肆使用了產自陰氏的水車和磨坊。
水車倒是問題不大。
使用水力磨坊是個什麼情況,懂的都懂。
想讓磨坊轉起來,對水流速度有着比較高的要求,想要達到想要的水流速度,人為改建河段,諸如建立堤壩什麼的也就在所難免。
解氏雖說是在洛水下游,更下游的卻是魏氏。
魏氏的上游有解氏在河段各種操作,影響到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