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
小
中
大
徐海一行調查組在午膳後便啟程回京復命,此行的兩個主要任務他們已經完成了,沒有再停留的必要了,朱平安、譚綸等人一路送至官道。
送走徐海一行後,譚綸在靖南又多留了一個多時辰,由朱平安陪同着,仔細視察了東湖工程區,詳細了解以工代賑的各個方面、注意事項等等。譚綸已經下定決心,回去便效仿朱平安界定糧價,並進行以工代賑。
「府尊,請借一步說話。」朱平安看出了譚綸的決心,輕聲對其說道。
有些話不方便當眾說,只能借一步說話,而且說完朱平安也不會認。
「朱大人,不知有何見教。」譚綸隨朱平安來到一旁,笑呵呵的問道。
「見教豈敢。府尊欲進行以工代賑,不知府庫有多少?」朱平安拱手道。
「府庫尚有存銀三萬八千餘,◇零零看書網◆只是存糧不多矣,止有萬石左右。」譚綸對於府庫情況如數家珍,府庫里的銀子都是他費心費力、一筆一筆攢出來的,本來糧庫也有兩萬餘石存糧,只是洪災以來施粥賑濟等消耗了一半。
朱平安微微搖了搖頭,「府尊,三萬八千餘兩存銀恐難持久。以我靖南小縣為例,我靖南舉行以工代賑,每人每日20文工錢,共有十萬百姓及難民參加,一個月下來光工錢就需6萬兩,糧米消耗更是海量。即便一日三餐收費,每日每人也不過回收5文左右,杯水車薪而已。」
譚綸聞言僵住了,像是被潑了一盆冷水,渾身的熱情頓時被打消了大半。
是啊,以工代賑需要成本啊。靖南區區一個小縣,一個月就要支付6萬兩,更不用說整個台州府了,需要賑濟的百姓可是不下百萬之眾啊。
如之奈何?!
譚綸不由皺緊了眉頭,不過很快又眼睛一亮,我府城尚且承擔不起,那靖南是如何做到的,立時拱手對朱平安說道,「朱大人有何見教。」
「見教不敢。只是府尊,界定糧價後,各地糧商勢必賺的杯滿缽滿,他們在台州府發了財,理所應當為台州府賑災做些貢獻。」朱平安意有所指說道。
「朱大人是說請糧商為賑災捐款?」譚綸眼睛一亮,隨機又搖了搖頭,「這些商人最是貪得無厭,錙銖必較,視金錢如命,如何捨得捐款。」
「如此,老百姓怕是也不答應吧。我們作為父母官,自當為民做主。」
朱平安意味深長的說道。
一切盡在不言中,譚綸瞭然,與朱平安對視了一眼,用力的點了點頭。
朱平安又建議譚綸待糧價界定,糧商湧入台州府後,再開展以工代賑。
譚綸心領神會,以工代賑這道席能不能開好,關鍵要看糧商這道菜。
很快,當譚綸從靖南返回台州府城後,第二日台州府便張貼了告示,通告界定台州府糧價為每石兩千五百文。與此同時,譚綸還向各郡縣下發公文,公文中第一部分先是表揚並介紹了朱平安靖南抗洪救災的經驗,第二部分則是要求各郡縣一律將轄區內糧價提高至每石兩千五百文。
很快,台州府提高糧價為每石兩千五百文的爆炸消息,就廣而傳播了出去。
這消息一傳出去,宛若一盆鮮血潑到了鯊魚池裏,頓時一個個名為糧商的鯊魚就瘋狂了。
台州府張貼界定糧價的當日,就有上百打了雞血的大小糧商,竭盡所能,通過馬車、驢車、牛車、船運等各種方式,將糧食源源不斷的運進台州地界。他們是近水樓台先得月,遠一點的地方,更多的糧商正在趕來。
一時間,大明各地的糧食,通過一個個糧商,源源不斷的運往台州。
台州府糧荒頓時得到了緩解,雖然糧價很貴,但再也不是有價無市了,只要拿得出銀子就能買得到糧食。台州的老百姓雖然消耗了多年積累的家財,但是總算是度過了這一劫,飽受洪災蹂躪的台州在向好的方向發展。
與此同時,譚綸也效仿朱平安,對於糧商們識趣送來的謝禮,皆以賑災捐款的形式收了下來。對於數目未達到譚綸心理預期的,或者沒有前來捐款的,譚綸皆派員前往對方的糧鋪內,請他們為台州賑災進獻愛心。
當然,對於個別不識趣的糧商,譚綸則是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