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
小
中
大
一件事情沒有最終確認之前,任何的反覆都屬於正常。
智瑤的思維邏輯沒有混亂。
吳國是真的不會在短期內北上,還是放出假消息再突然間北上,其實對於智瑤來說做好相關的準備就是正確。
同理,無論是誰參與了加塞禮器以及參與刺殺,智瑤一樣當作所有人都有參與的嫌疑,保持足夠的警惕心,設想與之可能的方案,基本上也就夠了。
智瑤要走的道路有點與眾不同,註定只有三種人際關係,夥伴、敵人與可利用對象。
說白了是什麼呢?就是哪怕魏氏參與了刺殺,只要他們的存在對智瑤想做的事情有利,乃至於可以短期內合作一下,有沒有參與刺殺對智瑤來說就是一樣的。
所以,除非某天魏氏能夠成為智瑤所建國度的一員,要不然最終都會是需要消滅的對象。這一點智瑤很早之前就已經理清楚關係,沒有什麼值得猶豫或彷徨的。
智瑤向各個家族表達那樣的態度,做了吳軍會北上的假設,完全可以視作是在製造一種緊張氣氛。
保持緊張氣氛對智氏有利,無論是對內,還是對外,都是。
「不如此,眾家皆因我家並衛傾注,需以吳國使之注目。」智瑤覺得自己需要向智申解釋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。
還有另外一件智瑤亟需解決的事情,便是統一智氏高層的思想。
智瑤對智申說道:「今歲入冬,大人需喚眾人往『鄴』。」
拿定主意,也就是無論智瑤提到什麼要求都願意配合的智申,儘管不明白智瑤想做什麼,還是答應了下來。
只是吧,智申多少有些迷糊需要邀請的名單都有誰。
智瑤早就將名單列好,遞給了智申之後,說道:「魯人可使之往魯,抑或往越。」
那麼就是到「鄴」城開大會的時候,沒有打算將魯人算進去。
不全是智瑤對他們有意見,原因之一是某些人對老師的忠誠比智氏更高,一旦信任又遭到背叛的代價會很大。
有些人主會更欣賞這樣的人,然而智瑤並不是其中的一個。
在一天,韓庚過來,直接一句:「我父有疾。」
韓庚的這一句話讓智瑤給愣了愣。
有疾?
智瑤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某位楚王,也就是有疾等於好色。
反應過來之後,智瑤意識到韓不信的年紀已經有點大,生病並不是什麼好信號。
同時,韓庚說韓不信有疾,不是說有恙,正確的理解方向應該是韓不信有心理上的病,用現代醫學的專業術語叫精神病。
智瑤問道:「為何?」
韓庚答曰:「內憂不止,外患不絕,如是也。」
這就很考驗智瑤的歷史有沒有好好學了。
曾經有一個人的病狀跟韓不信一樣,那個人叫士燮。
這位范氏的家主,也就是士燮,他面對晉國內憂外患的局面,奉勸幾位同僚不要再內鬥,對外也不要一下子將楚國打得太狠。
其實,士燮就是第一個提出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,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」理論的人,後來的孟子在《告子下》一書中闡述了「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」的這個觀點,只是沒有列舉出處。
那麼,韓庚來找智瑤的目的也就比較明確,提起韓不信有精神上的病,提醒智瑤目前晉國遭遇的處境,隱晦地請求智氏能夠放過趙氏。
當然了,以上是智瑤的理解,不一定準確。
智瑤說道:「不因我而憂,外患我可除也。」
遭到明確拒絕的韓庚不再進行什麼暗示,跟智瑤聊了一會閒話之後,選擇了告辭。
在隨後的幾天,一件令智瑤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。
有韓氏的家臣來到智氏通知,說是韓不信在回去封地的路上去世。
這個是前幾天智瑤理解錯韓庚想要表達意思,還是韓不信臨死前希望對得起跟趙氏的友情,嘗試幫趙氏跟智氏說和嗎?
韓不信的死算得上是突然,原因是之前沒有傳出病了的消息。
「恐是避禍?」博覽道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