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淚系導演

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連痛苦都是假的!

阅读页设置
背色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字體

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

    《月球》還有一個被討論的最多的主題,那就是關於如何定義「人」!

    影評人周清泉在個人的專欄上這樣寫道:「《月球》可算是近年來比較另類的一部成功科幻片,這部電影的成本並不高,但是一上映,在科幻電影節上,幾乎是場場爆滿,而且口碑非常之好。

    可以說今年的科幻電影節,將這部電影作為開幕影片,絕對是無比正確的選擇。

    因為《月球》完全可以算是給小成本科幻影片指出了一條明路,起碼證明了,科幻片也不需要完全靠錢來砸特效,故事好創意成功一樣能博得大家的歡心。

    如何節約成本?首先是少用演員,基本屬於獨角戲的本片真是怪傑,要有交流衝突怎麼也得有個對手戲吧,他就用一個人就完成了,還毫不讓人覺得冷清。密閉空間又節約了環境成本,我看他搭的佈景數量也就是情景喜劇級別。當然也有捉襟見肘的地方,不得不出現的外景一看就是小模型,讓人代入感降低了一些。不過瑕不掩瑜,故事比什麼都重要,一個優秀的創意,只要能風格統一的善始善終,其他部分說得過去就和大片一樣能出彩。

    其實故事並不複雜,如果把克隆人換成機械人,恐怕立意就要大減。我們似乎還是更看重自己的,一個人,被欺騙,被隔離,享受着永遠無法突破的孤獨,多麼悲傷啊。而同樣是處於如此境地的AI八戒就沒什麼人去同情他,雖然他也是受害者。究其原因首先是情節設計成人是被騙的,而機器是知情的,但關鍵還是我們同情同類。可仔細想起來,倒霉的吳剛第N號能算是人嗎?

    科技日新月異,克隆人這個話題,也可以說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,都不陌生,關於克隆人的電影也有不少。

    可是大多數時候,我們都會覺得,一些拍克隆人的科幻電影,其實很科幻,並不真實。

    而《月球》雖然成本低,也沒有什麼特別亮眼的特效,當然主打的也不是什麼特效場面,可是這部電影,卻讓人有種距離我們很近的感覺。

   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?因為我們的確可以登月了,的確也被證明了月球上有着豐富的礦物資源,也的確成功地從月球帶回來了月球土壤。


    這被證明,《月球》裏面的劇情,並不算是憑空杜撰的,而是拋開克隆人的元素,在不遠的將來是非常有可能實現的。

    同時,克隆人的使用,也有着非常完善的邏輯自洽,其實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未嘗不是在諷刺當下的一些社會現實,比如資本為了降低節約成本,有沒有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?

    答案是肯定的!

    這也是為什麼,這部電影會讓人覺得「真實」的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《月球》有別於其他克隆人的地方在於,我們有關「克隆人」的影視作品中,常有這樣的橋段,某人因意外迷失在外,等到回家時卻發現自己已經「克隆體」替換,而克隆體正與自己的妻子、兒女生活在一起,且無人覺察。如果導演腦洞再大一點,就會在結局揭示——主角自己才是「克隆人」。細思恐極

    然而《月球》從頭到尾都是在講述克隆人的故事,聚焦的點也僅僅在於克隆人身上,或者說聚焦於,克隆人到底算不算「人」!

    由於目前技術的限制,對於人身份的識別仍然限於體徵,也就是什麼指紋,眼紋等等。不過從根本上來講,這些東西其實只是工具,隨着科技的發展,很可能都是可替換,可製造的。

    原則上來說,人應該只是我們的記憶和思想。也就是說,甚至我們的大腦也不是人的本質,那只是個生物硬盤。存貯在其中的操作系統,即我們的思維方式,人生觀世界觀才是人的一個特徵。看到一件事,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,會有不同的看法,但看到的場景是客觀一致的。由此一致的場景產生不同反應的原因,才是一個人的本質,另一個可識別的人的本質就是記憶,我們對於自己經歷的腦中存貯,這兩點結合起來,才是一個人。

    回到《月球》,回到主角吳剛,我們會發現這兩點對於他,其實都是人造的。

    他的記憶不必提了,假的。他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觀也是仿製品,但這就說明這個人造人不是人類?

    似乎又不能這麼說,他和AI八



  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
相關:  我真不想拍爛片啊  半壁文娛  隱者逍遙  超級洞府    大玄印  楊氏仙路  開局爆出熟練度面板  1644英雄志  妄為  
同類最熱
搜"催淚系導演"
360搜"催淚系導演"
語言選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