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
小
中
大
h2>呂哲意識到秦國變化的重要性,現在的秦國似乎又走上了國策變動的道路,不過遠還沒有到「變法」的階段。
變法一直是圖強的前提,有時候變法可以使一國從虛弱走向強大,但並不是每次變法都能變強,那還要看所變的法到底是個什麼模樣。
在過去的歷史裏,有向上之心的國家必然會走向變法,而在有外力逼迫的時候變法無比的困難,秦國顯然已經是意識到天下大勢迫使國策不得不變的地步,現在無法全面的「改革」只能從一些細節上面來進行變化,那麼中央官職的調動也就成了必然。
始皇帝對中央集權產生了動搖,那也就意味着秦國的分封會繼續下去,這有這樣才能使得豪門氏族竭盡全力去立功獲得封地。中央集權的國策產生變動,大概是在這種前提下,李斯等等提出中央集權的官員肯定是會遭受打擊,那麼李斯成為失意的一員就好理解了。
秦國有現在的狀況皆拜中央集權所賜,概因中央集權只會產生一個對天下萬物有生殺權力的「奴隸主」,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在隨時可以剝奪財產、性命之列,那麼他們為什麼要為保護可以隨時剝奪一切的政權?
秦不再執行中央集權制,那麼歷史在這裏又產生了變化,有了始皇帝的「前車之鑑」,後面的政權想要再執行中央集權的難度在不自覺中被無限放大了。
「太子也不贊成中央集權吧?」呂哲看似無意的又問了一句。
「回主上,太子一直都反對集權,他認為無人可以擁有那麼大的權力,絕對的權力所帶來的必將是沒有限制的腐敗,因此惡了陛下才被發配北疆。現在陛下放棄集權,又正式冊立太子,也是在安撫眾臣、黔首。」董翳賣身投靠,還有什麼不能說的呢?
呂哲明白了,近期以來秦國的任何動作都與國策的變化有關,既然又要走分封的老路子,那麼封誰為王其實也就不存在太大阻力,他被封王亦是秦國國策變化的一部分,不全是因為忌憚。
歷史記載中的扶蘇是一名仁慈孝順的人,沒有始皇帝的首肯什麼都不會去做,那麼也就是說始皇帝也意識到天下局勢的變換,或許扶蘇能夠為大變之後的秦國尋找到一條出路?
呂哲知道所想要知道的,送走董翳之後喚來列為高層。他將秦國的變化用很簡潔的語言複述了一遍,最後問:「我們應該怎麼取捨?」
不是軍議,是詢問日後該怎麼對待改變了國策的秦國,蒯通這個軍師不會第一個開口,很多沒有想明白的人也不會說話。
張良已經確定被韓王借出,他現在是以外臣身份效力於呂哲,若是想要快速站穩腳跟,心中又有見解的話倒是適合第一個開口。
帳內良久無聲,呂哲環視那些在沉思的人一眼,看見張良並無沉思神色,鼓勵道:「張先生若是有見解不妨講來?」
張良立刻拱手為禮:「回君侯,良確實有一些見解。」
呂哲臉上帶着微笑:「那請張先生道來。」
在張良眼中,秦國在這當口改變國策有利有弊。
利是放棄集權重新讓國內眾派別的利益得到保證,期望那些豪門大族可以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為國效力,顯然秦國的高層封地不會被收回,有望分封之下確實是在一起奮發了起來。
弊的見解卻是與呂哲一致,認為高層是團結了,但是被犧牲了利益的中門小戶必將會成為秦國甩不掉動亂的誘因,日後秦國恐怕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。
「君侯的『中產為國家基石』很有獨到看法,一國之中的中產者穩定,國家哪怕是有憂愁也能使社會不產生重大動盪。良斗膽猜測,正是因為中產者對國家的重要性,使君侯極力的在治下扶持,為的就是使人有產,為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失拼命的勇氣。」張良語氣不由自主變得羨慕:「君侯八郡的土地可以扶持起無數中產者,這些人將是最為維護您的人,也會成為您的王霸之資。」
說得比較模糊,不過想要表達的意思很清楚,張良已經看到了一個國家的結構核心,也明白了中產階級的重要性,話中為秦國為鞏固高層犧牲中低層感到可惜,萬分的祝福發現這一社會核心的呂哲能取得良好成就。
有許多是張良沒有提出來的,不知道是沒有發現還是不願意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