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
小
中
大
以下是:為你提供的《天下梟雄》小說(正文 第四十二章 要何封賞)正文,敬請欣賞!
御書房裏,楊元慶垂手站在楊廣面前,沒有說話,楊廣批閱着奏摺,不時抬頭看了他一眼,笑了笑,也沒有什麼表態,最後楊元慶嘆了口氣道:「回稟陛下,那些武舉考生靜坐示威是臣鼓動的,他們在利人市打傷宇文智及,也是臣的安排。」
楊廣終於停下筆,對楊元慶點點頭道:「朕猜到就是你乾的,你還好,自己承認了,你膽子很大嘛!居然敢煽動武舉考生鬧事?」
楊元慶一直在細細體會祖父教他的善解聖意,該不該承認武舉士子們鬧事是他的安排,在沒有做出正確判斷前,不能傻乎乎承認,那樣搞不好會引發皇帝震怒,把他今天在朝堂的功績都一掃而光。
楊元慶所做的判斷就是楊廣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,如果楊廣很重視,那就說明武舉考生鬧事這件事很嚴重,他無論如何不能承認,相反,如果楊廣並不在意這件事,那麼承認了他也不會失分,反而給楊廣一個誠實的印象。
他站在御書房外等宣,從頭至尾,楊廣就沒有召監門衛來問問武舉考生示威的情況,說明這件事他並沒有放在心上,武舉考生示威對他沒有什麼心理威脅。
這是基於這種判斷,楊元慶承認了武舉考生示威是他鼓動。
他連忙躬身施禮道:「回稟陛下,臣為了收集舞弊證據,這幾天一直在和他們接觸,臣發現他們怒氣很重,不少人還想衝擊兵部,臣就勸他們,他們可以以一種平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。臣勸他們不要帶兵器,也不要使用暴力,可以靜坐情願,他們便聽從了臣的建議,希望沒有驚擾到陛下。」
「還好吧!這幫武者居然沒帶兵器來鬧事,讓朕覺得很驚訝。這不符合他們的脾氣,朕就想到,這後面必然有人安排,估計就是你,這件事朕可以不計較,但絕不允許再有第二次。」
「臣不敢,絕不會再有第二次。」
楊廣確實不計較這件事,只要不帶武器,這些武者和讀書人沒什麼區別,幾百名侍衛便可以消滅他們。楊廣笑了笑,這件事就算過了,他沉吟一下,又問道:「元慶,你和這些武者接觸較多,聽他們的意思,是不是希望武舉重考?」
楊元慶搖搖頭,「陛下。他們並不希望重考,他們骨子裏認為,再考十次也是不公平,他只希望看到舞弊者受嚴懲,這樣他們心中至少認為聖上是公平的。而舞弊者是下面人所為。」
楊廣推出這次武舉的目的是想試探科舉,但武舉的結果卻讓他很失望,他也意識到自己有點操之過急了,現在急於推出科舉,會引出從上到下的門閥反對,他即位不久,皇位還不穩,他必須先進行一些外圍的改革後。才能逐漸碰科舉這個核心的人事權問題。
楊廣想到這次武舉從上到下舞弊,居然只有九個人是公平錄取,他心中大恨,咬牙道:「朕也決定了,這次武舉取消,考中者一個不錄用,讓那些花錢賣官血本無歸。」
楊元慶心中暗暗嘆了口氣。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楊廣的偏執,其實可以保留甲榜,取消乙榜,至少可以安撫一下五品以上官員,然後再嚴懲兵部考官。給平民考生一個交代,這樣就可以兩全其美。可楊廣卻不管三七二十一,統統取消,那當初又何必舉辦科舉?
他不敢勸,也不想勸,此時他只想拿到屬於他的獎賞。
楊廣似乎明白他的心思,便笑道:「這件事你雖然是偶然遇到,卻很有正義,敢於挺身而出,不怕得罪權貴,你雖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,但行為可嘉,應該得到獎勵,以前朕每次想封賞你,都被你祖父攔住,現在你既然已經脫離楊家,你就不要有任何顧慮,你告訴朕,你希望朕封你什麼,只要你提得合理,朕會考慮。」
楊元慶早已想好言辭,他躬身道:「陛下,臣在楊家被族人羞辱,他們所有人都說臣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,臣想證明給他們看到,臣既能替大隋安邦定國,也能替陛下治理地方,臣不僅能武,也能文,臣願意為陛下鎮守邊塞,也希望陛下能給臣一個治理地方的機會。」
楊廣